广州日报:你怎么评价另外两位合伙人?
熊逸放:我们三个分工很明确,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有很强的激情和专业度,杨镇全做了十几年的销售,他卖的东西是全世界最难卖的东西,胡华智对产品和技术的把控绝对是世界
领先的。大家的心态都很年轻,都很喜欢玩。
成本较贵
规模化生产后会下降
广州日报:你们提到
无人机最酷的一点在于它的硬件和软件的可扩展性,怎么理解?
熊逸放:分开来讲有两件事,比如说你买一个标准版回来,我们预留了一个接口,这个接口,你可以去搭载一个
云台,云台有一个相机,这样它就是
航拍版。你可以搭载一个
激光雷达,它就可以对四周
环境侦测和感知,可以绘出图来,你搭根线吊个戒指也可以去求婚。广州另外一家公司在无人机上安装了一个空气
检测器,无人机在空中飞一圈,你就可以对
大气的成分做出一个分析,甚至可以绘制出来自己的空气地图,这块就是硬件的可扩展性。软件的可扩展性是什么?它就是个空中的 iPhone, iPhone有多少可能性,无人机就有多少可能性。
广州日报:目前你们公司无人机的典型应用在哪里呢?
熊逸放:还是以航拍为主。
广州日报:在设想里面,它之后可能会有些什么惊喜的应用?
熊逸放:我们会把社交化、娱乐化的元素放在里面,飞机不仅仅是一个航拍器,它是你的“小伙伴”,然后形成一个“飞友”与“飞友”之间的社区。
广州日报:未来每个人都拥有一台无人飞机是不是会成为可能?
熊逸放:对,我认为这个一定会有。而且会很快,大概三五年。而且我们会让无人机非常
安全。在手机里面,我们可以把程序写进去,比如说广州塔很危险,我坚决不让飞机靠近广州塔。
广州日报:目前来说实现不了这个可能的原因是什么?
熊逸放:主要是消费者需要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,教育消费者是核心。成本也会有一定的关系,现在一台无人机三五千元,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比较贵的。我认为将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后,成本会逐渐下降。
广州日报:你们海外布局的策略显示,海外和国内的销售额比例在7:3~9:1之间,为什么这样布局?国内的市场还没有开发成熟?
熊逸放:不是说我们主动地想去做这种布局,而是这个客观事实是这样的,国外的消费者对无人机接触得比较早,国内这块相对比较晚。我举个例子,
北京现在很多时候无人机是禁飞的,广州珠江新城人群太密集了,(无人机)也不太好飞。因为一线城市有购买力的人都没有很好的空域让他玩,有很好空域玩的地方,他们的购买力不强,国内这块整体还是比较早期的。我当然希望国内的市场尽快起来,所以不同的公司一起尽快地把国内市场做大。